5月14日,SNEC(2013)上海光伏展,现场显得有些冷清。据一位参展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参展企业比去年少了有1000家,要不是展位是一年前都订好了,可能来的人更少”。

欧美“双反”重锤下,中国的光伏从业者们正在为出路而苦恼,光伏电站成了新的投资金矿。

电站投资到底是不是一桩好生意?国内光伏电站商业化的掣肘何在?政府的角色又该如何定位?就此问题,21世纪网专访了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

天华模式

天华阳光称的上是一个另类的企业。

2005年,当中国的光伏盛宴开启之时,苏维利也进入了这个行业。只不过当大家都在产业链中上游鏖战之时,他却追本溯源,远赴欧洲,干起了投资电站的生意。

“那个时候只要把设备买回来,就已经赚钱了,产品根本就不愁卖,而且利润超高。”在苏维利看来那是个赚快钱的时代。

或许是法官的经历,让他更为谨慎,最终苏维利还是选择了一个更为稳妥的领域——轻资产的电站运营。

他告诉21世纪网,中上游的制造环节,实际上技术并未成熟,一旦技术更新换代,就意味着要推倒重来,企业越大风险也就越大。但是在终端的光伏电站领域,欧洲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而经过了几年时间的摸爬滚打,天华阳光已经建立起来一套清晰的商业模式。

据苏维利介绍,天华阳光现在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IPP(独立电站运营商,持有部分新能源电站资产项目)、BOT(“建设-经营-转让”,为有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完整的电站项目,俗称卖电站)以及系统集成(根据客户需要做相应EPC总体管理服务)。

简单来讲就是新能源电站资产的投资,其中包括项目的开发、投建,项目的金融杠杆,以及对应客户的项目转让。

在日本依此模式,天华阳光率先完成了在项目开发、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并网运营、金融处置、持有运维等全链条闭环,成功地形成了新能源电力项目完整、闭合式的开发和运营体系。

此模式将上游产品制造商、下游电站投资商、电站设计建造商、电站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服务商联系在了一起,成了光伏产业链的整合者。

据悉,从2005年至今,天华阳光已累计在欧洲完成了400MW光伏电站的开发。

在欧洲市场趋于饱和之后,天华阳光又将目光转向了南美、亚洲等其他新兴市场。

2012年6月,在国际资本的支持下,天华阳光完成了智利项目的融资,获得300MW光伏电站的开发权。

2013年4月天华阳光公司宣布其旗下日本子公司——天华阳光(日本)在本州岛和北海道的光伏电站在3月份成功并网发电并完成本地化新融资模式,两个项目都享有为期20年的42日元(约合人民币3.36元)/千瓦时的日本FIT上网电价。

在国际市场上天华阳光拿到了很多第一:第一家把中国国旗插到西班牙大型光伏地面电站的企业;第一个启动智利乃至拉美地区的大型地面并网电站项目企业;第一家进入日本市场并获得日本政府光伏FIT补贴的华人光伏企业……

中国市场

8年以来,在整个行业跌宕起伏、翻天覆地式地大变局中,天华阳光始终坚持着最初的理念,不进入制造环节,稳步前行。

2011年,在国际市场上已大获成功的天华阳光正式宣布进军中国市场。苏维利希望将天华在全球光伏应用领域的经验带到中国。

在谈到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时,苏维利表示,随着欧洲削减补贴的政策陆续推出,欧洲市场已经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而中国市场则潜力巨大,国家的政策也正往这方面倾斜。

的确,中国市场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在库存高企、巨额亏损以及欧美“双反”等因素下,制造企业纷纷杀向下游,把光伏电站看成救命稻草。

据悉,无锡尚德早在2009年就开始大举向下游迈进,在青海、宁夏、陕西、四川等省区跑马圈地,大肆投资光伏电站项目。紧随其后,英利、赛维LDK、阿特斯、超日太阳、向日葵等企业也加入电站开发的行列。

很多企业甚至远涉重洋,奔赴海外掘金。201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批复了15个海外投资项目。海润光伏将在罗马尼亚投资建设122MW光伏电站项目,聚能硅业在意大利和希腊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项目。

在苏维利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出路。

一方面,如果投资电站依靠卖电来获取收益,一般需要8至12年才能收回成本,而且在国内投资电站很难赚钱,市场收益率甚至还不到2%。即便是消化了自身产能,也不过是将产品存放地点由库房转移到了电站罢了。

另一方面,即便是采用BOT模式,从卖组件直接变为转手卖电站,从开发到组建,从运营到销售,而回款也需要大约2年的时间。

“现在这些企业最重要的是现金流,有可能企业没等到那时已经死掉了。”

苏维利表示,制造与做电站完全是两回事,你进来做这个等于是跟你的客户成了竞争对手。“我是倡导行业分工的,电站投资和组件企业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是一个长期的投资。”

不过,即便现在投资国内的光伏电站盈利很难,但天华阳光依然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对天华而言,中国将是一个战略要地。

“在全球很难找到一个装机5GW以上的市场了,中国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目前,天华已经锁定青海、新疆和江苏作为投资区域。2012年8月,天华阳光获得新疆近百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是国内7家的获批项目之一。

政策悬疑

为了打开光伏终端市场,上至国家部委下至电网企业都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措施。

2009年,国家财政、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拉开了国内企业投资光伏电站的序幕。

2012年的金太阳工程,中央财政共拨付资金130亿元,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国内应用的总规模达到5.2GW。

2013年出台的《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价格政策通知》意见稿,首次明确光伏电力的高价收购年限为20 年。并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状况的不同,将全国分为四类太阳能资源区,并制定了对应的上网标杆电价。

中国的光伏政策从最早的招标电价,到金太阳工程的初装补贴模式走到了FIT(度电补贴)时代。

但在苏维利看来,对于光伏电站商业化来讲,这些政策依然不够明晰。

虽然给出了度电补贴价格,但大家对具体的电价并不是那么在意,大家更在意的有两点:第一是限发的问题,第二是补贴的及时结算问题,这两者才是现在中国光伏市场的命门。

据了解,在光伏补贴资金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缺口,长期拖欠,这让一些投资电站的制造企业叫苦不迭。

苏维利表示,除了限发和补贴到位的问题,现在迫切需要给出一个电价下降的时间路线图。这样就可以让投资者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预期,并促使其根据路线图来进行技术革新、成本管理、资源配置等,就可能盘活整个中国光伏行业。

“不怕电价降,就怕不知道啥时候降。”在苏维利看来,只有政策和制度法制化、清晰化,中国光伏发电市场才可能真正的做起来。

光伏发电在欧美商业化的成功,就是在于政策的明晰,据悉,在这些成熟的商业环境中开发电站的内部收益率可达15%以上。

即使现在补贴力度下降,但是因为光伏组件价格持续走低,电站建设成本也随之大幅下降,受益于此,欧洲发达国家业已进入平价上网时代。

“在欧洲,我们正在尝试做平价上网的电站项目,不拿他的补贴,产品也就不会受到双反的限制。但是在国内,在政策没有明晰的前提下,申报、审批会正常进行,但是真的说投资运营还是会谨慎一些。”苏维利表示。

在采访最后,苏维利表示,“现在最希望的还是利好政策的出台。”

(21世纪网 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