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来源链接(环球企业家) :买入太阳能电站
有一个行业在2010年宣布了近200亿元的海外投资计划,却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如不介意,请先判断这些投资的价值:
它是海外资产,但不会像收购矿产资源那样触碰敏感神经;它存在于欧美成熟的商业环境中,内部收益率却可达10%以上;它在2010年蓄势,并将在2011年成为风潮;最后,这门生意头上还顶着眼下最热门的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光环。
这 就是投资海外太阳能光伏电站。它曾让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颇为心动。去年8月,彭向《环球企业家》提及这一话题时说:“如果不是2009年时赛维资金紧 张,我会在意大利多收购几个太阳能光伏电站。”而一位听从他建议在意大利收购了100多兆瓦光伏电站的朋友“赚了1亿多欧元”—今年1月6日,在资金状况 稍微好转后,彭小峰以33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Solar Power, Inc)70%的股份,以加强下游光伏电站布局。
如 今,一大批手握重金的央企正试图弥补彭小峰过去囊中羞涩的遗憾。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投资者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2009年11月份,中投与其任第 二大股东的香港上市公司保利协鑫合作,斥资5亿美元建立合资公司,在全球物色太阳能发电项目。尽管这项合作在去年11月29日宣告中止,但据接近中投公司 的消息人士向《环球企业家》透露,原因之一是保利协鑫的行动“太慢了”。
中投试水之后的1年内,2010 年3月,中国节能集团海外电站投资报发改委批复,目前已在意大利收购了5兆瓦光伏电站;4月,国电集团投资80亿元成立了国电光伏(江苏)有限公司,8个 月内在捷克和法国操盘的光伏电站达23兆瓦;7月,航天机电与上海实业集团合作,投资50亿元开发海外光伏电站,目前已有14.8兆瓦光伏电站建设完 工;9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竟突然宣布其在捷克总投资2亿美元的35兆瓦大型光伏电站已成功并网。与此同时,那些制造了全球一半以上太阳能电池的中国企业 尚德电力、天合光能、保利协鑫、综艺股份、汉能控股等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在海外排兵布阵。
吸 引投资者蜂拥而至的是一个基本事实:很多欧洲国家光伏电价是中国的3倍,投资成本只有国内的1.5倍。运营一座20年的太阳能电站,10年左右即可通过电 费收入回收成本。而且,有了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风险较低,“太阳升起,钱就进来。”比利时Enfinity(弈飞)新能源中国区总裁周静将其比喻为20 年国债,但与国债的一纸凭证不同的是,这是实实在在的海外资产。
听上去,这是中国流动性背景下的一个新猎物。不过 其本身的复杂性是大部分中国企业从未经历过的:这不是传统中国资源型企业“买下来,运回国”的故事,也不是“中国制造”销往全球的惯常路径,甚至也要比海 外工程和设厂复杂。对于中国能源企业来说,他们要在当地法律与金融环境里,利用当地的土地、阳光和人,为当地提供20年的稳定太阳能电力。而对于过去5年 诞生了1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光伏制造业而言,则是产业链延伸,改变“中国制造”的角色的一次大胆尝试。
【抢滩】
“在 2009年以前,这还是欧洲‘贵族’的游戏,轮不到我们玩。”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告诉《环球企业家》。苏早在2005年就涉足欧洲光伏电站投资,他所见 过的投资者以欧洲各国的电力公司、风险偏好低的养老基金以及法国航空这类实力雄厚大公司为主。但在欧洲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且迄今仍笼罩在主权债务危机阴霾 中之后,手握重金的中国人的机会多了起来。
但在中国,投资海外电站浪潮的发轫却比理论上(2009年)晚了1年。当 欧洲遭遇金融危机重创时,太阳能光伏电站还不能引起中国企业的兴趣。对于传统能源央企来说,他们的投资动辄数十兆瓦,而欧洲的项目多是1至2兆瓦的规模。 投资小且流程繁琐,这被央企看做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情势在2009年与2010年的冬春之交发生了逆转。 2009年,随着中国政府在甘肃敦煌启动第一个10兆瓦太阳能电力招标,以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太阳能电力这种陌生的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被追捧到了白 热化的程度。中国传统能源巨头纷纷进军太阳能电站开发,最为典型是中节能和中广核,二者分别于2009年8月和9月投资2.9亿元和4亿元成立太阳能子公 司,公司人数也迅速扩张至上百人。而国电集团、航天机电更是直接打造光伏纵向一体化产业链,进入制造领域。
但中国太 阳能产业很快步入了风电低价恶性竞争的后尘,接连2年的中标价都在行业平均成本之下。各大央企的太阳能电站业务也开始面临在国内无钱可赚、且巨额亏损的尴 尬境地。用中广核公司内部人的话说,“太阳能公司在外面是风光无限,到集团内部却没有发言权,因为不挣钱。”
迄今为止,中国过去两年的太阳能电力招标仍是一个被高估的政策,但至少它给中国企业以启蒙,激发了中国企业的投资欲望,然而又未能给予充分满足—这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光伏电站浪潮的伏笔。
2009 年8月,羿飞与中广核联手中标了中国首个太阳能特许权招标项目,在中国一夜成名,作为唯一一家参与竞标的外资公司,弈飞开始不断与中国的电力央企合作。羿 飞是比利时最大、位列欧洲前5位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弈飞中国区总裁周静曾在江苏政府从事新能源管理工作,早年在美留学,自诩是“既能跟国外银行谈判,也能 跟中国官员干杯”的人。
但中标之后,中国的太阳能电力热度日渐消退。眼见中国市场仍不见起色,周静开始主动去拜会中 节能、国电、华能等试图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大展身手的央企。她向这些央企的太阳能业务负责人建议:与其在国内赔钱学经验,不如去国外赚着钱学经验。中国可再 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与周静的观点一致:“国内市场不启动,就只有想办法去国外,不去就只有死掉。”
张凯就是在这 种背景下来到中节能太阳能科技公司,只用了1年时间这位从事海外高铁项目的专家如今已经成为海外光伏电站项目的操盘手。大量如张凯这样的“新人”在过去一 年被招募到中节能、中广核、国电等央企巨头中,负责同样新的太阳能业务。在此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经常把太阳能热水器与太阳能发电混淆。与此相伴随 的,是央企接连宣布的动辄数十亿的海外电站投资计划。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海生认为,央企巨头的涌入正在真正启动这个行业,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力军。央企短短一年里的狂飙猛进,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其融资渠道的畅通。
过 去1年,仅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对太阳能光伏行业授信就达到千亿人民币之巨,纯粹支持其海外投资的也达数百亿之巨。并且,这些资金 大多成本低廉,以中节能为例,其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利率尚不足5%,而投资海外电站的收益率则在10%以上。而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开的信贷支持只是 央企获得支持的一部分。
这得到了国电集团一位负责人的证实:由于符合央企资源类项目投资的政策方向,各家央企向负责央企境外投资审批的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商务部国际合作司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项目审批时,“审批也痛快,给钱也痛快”。
对此的一个印证是,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鼓励资源类投资”的文件中,太阳能电站已被悄然列入其中。“现在各家都在动,2010年大家还主要是准备和学习,2011年是大动作真正出来的时候。”国电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
与 央企厚实的资金实力相比,欧洲从事光伏电站前期审批、开发、建设的大多是各自为战的中小型公司。早在2005年就在欧洲从事电站开发的苏维利经常与这些公 司打交道,“他们通常利用地域优势获得少数电站项目,靠转手他人赚钱。其整体实力不强,而且普遍不具有跨区域发展的雄心。”苏说。
中国人拥有的另一个筹码是盛产的太阳能电池。在全球太阳能发电不到10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整个行业都处在短缺状态,对于很多电站投资者而言,买到电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现在看,在全球拥有这些优势的只有中国。”苏维利说。
这也可以解释,中国风电行业为何没有诞生海外投资浪潮。相比光伏企业一出生就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偏安国内市场的风机制造商和风电运营商普遍缺乏全球竞争力。
【门槛与联姻】
2010 年3月,中节能的海外电站投资报发改委批复,现已在意大利收购了5MW光伏电站。“我们已经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市场布局。”中节能太阳能科技公 司总经理曹华斌告诉《环球企业家》。欧洲仍然是中国企业试水的首选之地,除此之外,美国和新兴市场亦逐渐引起中国企业关注。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则更 看好东南亚和非洲市场,欠发达国家电力供应紧张,有大量的离网电站需求。
不过,要想真正在海外电站上获得成功并不容易。
海外光伏电站投资的前端需要跟私人地主、各种政府审批部门打交道,核心是法律问题和当地资源建设;中期又涉及全球的供应商管理、光伏电站的工程建设和交付后的电力运营管理;到最后电站还将被包装成金融债券化产品,由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国际投行销往全球。